中国将在2030年以前达到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政府向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承诺,也给出了未来能源革命的最终目标及清晰的时间表,它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更会深刻影响包括国内供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作为耗能大户,全国供热系统怎样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切实落实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政策举措,既是当前的迫切要务,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供暖高碳模式急需改变
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引领下,低碳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逆的大势,供热领域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持续推进,“2+26”城市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然而,由于清洁能源的使用,供热成本不断上涨,给地方财政和供热企业带来巨大负担。利用新的节能增效技术,从而降低财政补贴投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供热行业的共识。
影响因素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副院长路宾在题为《我国清洁能源取暖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清洁取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如散煤复燃率高、建设成效打折,技术方案科学性待提高、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市场化机制未建立、行业发展面临瓶颈,农宅能效提升资金投入不足、难推进,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寻找新热源
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居民供暖领域大动作不断。从大面积推广煤改气、煤改电,到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居民供暖的发展路径、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得到优化。期间,新能源供暖、核能供暖等全新技术持续进化,为供暖的低碳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但必须认识到,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更多落于“清洁”,而非“低碳”或“零碳”;更大的现实意义在于治理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而非兑现碳减排承诺、应对气候变化。
不可否认的是,此前大规模的煤改电、煤改气,确实大幅削减了局部地区的煤炭消费量,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但这更多是治理雾霾的“副产品”。换言之,要想真正推动碳减排,必须将居民采暖的工作重心从“清洁”转向“低碳”甚至“零碳”。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对居民供暖来讲,碳减排既是挑战,更是相关企业的重大战略机遇。清洁低碳能源逐步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是历史必然,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提出,则是这一进程的“加速剂”。因此,煤炭热源占比越高,其留给低碳、零碳能源的发展空间就越大、市场机遇就越多。
可喜的是,现有实践案例已经充分证明,无论是从资源储备的角度看,还是从技术成熟度的维度考虑,风电、光伏、核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利用等都已成为低碳热源的有力竞争者。实现低碳或零碳取暖,缺的不是技术,而是主管部门低碳转型的意识、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敢于向低碳或零碳供暖迈出第一步的决心
全面普及热计量
供热系统若能像用水、用电一样按量收费,全面普及热计量,那么仅此一项措施即可带动北方建筑能耗降低30%左右。但目前,自上而下的碳减排行动方案依然缺位。此外,供热行业长期享受补贴,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企业的转型动力。
结语
建议启动清洁低碳供暖技术研发专项工程。在“十四五”时期,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公开招标方式,吸引研究院、高校、企业、政府等各类主体联合攻克多热源联网供热、余热回收、智慧供热、供热系统热计量、高温热泵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推动南方供暖 “源-网-荷”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
【编辑:暖立方地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