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近年来,我市重点突破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从2010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低碳社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探索实践了一条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的有效途径。
创新“6+X”建设模式
“冲厕用中水,取暖不用煤,公共照明用太阳能。”采访中,市建设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这样向我们描述低碳社区的鲜明特点。
据了解,我市的低碳社区建设,主要确立了“6+X”建设模式,“6”就是强制推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墙体保温材料与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新技术、地暖采暖和绿化率达到35%以上;“X”就是根据实际,应用太阳能光伏与LED结合照明系统、太阳能与地源热能结合系统、智能新风系统、雨水收集及利用、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新型围护结构技术、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沼气应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
目前,我市县城以上规划区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公共建筑,全部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全市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累计达到18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取暖应用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有70%的低碳社区利用了节水技术。
同时,积极运用保温材料、中空玻璃等新技术、新产品,保持房间内的能量稳定;应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环保地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全市累计生产应用新型墙材220亿标砖,节约土地24160余亩。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在这样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我市按照“6+X”建设模式,挑选出19个符合标准的社区先期试点,以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坊子区天同?双羊新城51号楼的孙传利,成为最早受益的居民之一。听说我们要做低碳社区的采访报道,他主动把我们领到家里,一一做着介绍:冬天用地源热泵供暖,温度恒定,费用也比集中供暖省近一半。1个单元用1个太阳能水箱,用时再不用先放凉水,也不用担心水管晒坏冻坏。
而该小区的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和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则是对水的珍视和挖掘。这种对雨水、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然后用于绿化、景观、洗车、冲厕用水的方式,在节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经过大体估算,这样的低碳住宅比普通住宅节水30%,节约取暖费用近50%,大大减少了居住者的生活开支。
有了成功的试点,我市把低碳社区逐步扩大到全部新建建筑,并建立施工图审查、登记备案、施工监管、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机制,确保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对既有居住建筑,则展开一系列节能改造。对不符合标准的,从室内供热计量及温度调控、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到建筑围护结构逐一进行节能改造。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改造327万平方米,通过节能改造的房屋,冬季采暖期室温普遍提高3至5摄氏度,平均每平方米节约采暖费用4元左右。
对机关办公楼、学校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则从规划设计、招投标、建筑施工等环节把关,大力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技术。全市50余座、100余万平方米办公楼应用地源热泵技术,文化艺术中心和鲁台会展中心因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分别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和山东省新能源产业资金补助,共计860万元。
有章可循健康发展
低碳社区建设是新生事物,我市注重加强政策引导,建立规范的运作模式,为其健康发展畅通了渠道。
依据国家和省建筑节能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我市结合低碳社区建设的实际,对运用太阳能光热、地热利用、节水技术利用、新型墙材利用等节能技术,制定了一整套节能技术规范标准,确保各项新技术达标。成立低碳社区专家委员会,定期对纳入管理的项目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和专项验收。完善申报程序,实行项目准入清出制度,对达不到建设标准要求的,取消低碳社区资格。
为了鼓励低碳社区的建设,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对开发企业和购房者,该市采取不同措施,都给予相应的鼓励优惠。各县市区也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青州市对低碳社区每平方米补助190元;寒亭区对低碳社区每平方米补助70元。
两年来,我市建设低碳社区41个,共459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12.6%,每年可节省标准煤2.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275吨,节能率达到38%。目前,全市有7个低碳社区通过全省绿色建筑评审。连续两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潍坊召开现场会,推广低碳社区建设经验。去年,潍坊成功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对于低碳社区建设,市建设局局长李广东表达了这样的理念:“低碳社区代表的不仅仅是建筑理念,更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它将有效带动潍坊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从而推进潍坊整个城市经济的升级换代。”
(编辑: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