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在哪里?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北岭淮水”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当时的这种考虑并没有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因此建设部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当时国家建设部规定以该分界线为标准,南方不实行集中供暖,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年,这期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这也严重考验了我国南方的冬季供暖机制。
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规定,当时从地理上考虑,秦岭对南北冷热空气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且冬季时间持续较短,没有必要为铺设安装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北方背靠欧亚大陆腹地,冬季受蒙古低压冷空气影响较多,持续时间长,采用管道供暖比较经济。但其实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是最初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打破这个记录。在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这种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对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来说并不算合理。
相比“北岭淮水”线,评价南方的冬天是否真正需要供暖的标准应该是居民的居住体验。冬季对于南方的百姓而言似乎从来都是难熬的,尤其近年随着南方“冷冬”连年挺进。相比之下,北方冬季的室温的最低标准为16℃到18℃,而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例,冬季的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只有零上几度。一旦出现气温零下,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对南方居民而言都是煎熬。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还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对比我国南北方情况可看出,长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0%;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长江流域室内温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区室内温度低1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甚至在0度以下。而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因此,即便仅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上海也应该纳入到集中供暖的范围之中。
既然以往的南北方供暖界限划分并不准确,就有理由提出重新划定“供暖界限”,而这一界限原则上应该摒弃南北方的区分,以真正的需求来判断供暖是否有必要。因此,南方在哪里?决定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需求,而不是一个一刀切的界限。
南方需要供热吗?
一份来自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和大洋网官方微博发起的调查显示,有76%的网友支持将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称南方湿冷,应安装,但前提是要以环保的方式。而有23%的网友却反对,反对的理由是“恐怕会造成资源浪费”,“会加剧环境污染”等。
南方地区并没有所谓的“严寒期”,其温度最低的时期也只是一到两个月,这也就成为很多专家学者不建议南方使用集中供暖的理由,他们认为不足90天的严寒期,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并且给居民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实际上,如果居民分散地使用空调、电热器等取暖设施,耗电量和取暖的效果不如集中供暖。
一位长期致力于能源效率研究的学者,在回答媒体提出的“假如给南方装暖气”的问题时表示,让南方冬天更舒服不应靠大量燃烧煤炭,应以发展核电、风电等新兴清洁能源为主,从而应对增加南方供暖可能带来的电力负担。在中国经核准的三个核电站,都位于南方地区。同时西气东输二线东段等项目的开工,也保障了我国南方地区的能源供给。而内蒙古的风电,每年冬季用电低潮期空转。辉腾锡勒风电场发出的风电,被弃用的电能则达30%。在太阳能发达的西南地区,则可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城镇居民供暖。其实清洁能源电力供暖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煤情的可行性方案。中电联一位专家也曾表示,如果煤电双方因为价格的巨大分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加上国家保增长措施效果显现后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引起的电力需求上升,则很有可能再次出现大面积缺煤停机的情况。
但包括北欧多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新、更好、更经济的供暖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集中供暖,分户计量。事实上中国亦一直在论证这种方法在供暖地区大范围推广的可行性。
“东北的冷是铺天盖地的,粤港的冷是象征性的,北京的冷是内外有别的,江南的冷是入骨三分的。”这是网上经久热传的一条帖子。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瞿丽雅认为:“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有实施供暖的必要。据统计,从1961年到2011年,贵州共有104次省级凝冻过程。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低于16。出现雨雪天气时,长江流域气温一般不到10,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也对南方供热表示了肯定:“屋里屋外一样冷,上床起床都是考验,这是很多南方人的切身感受。我以前在老家山东时,脚上从没生过冻疮;二十年前到上海,当年就生冻疮了。在南方一旦遇到大幅降温,医院门急诊量就明显上升,心脑血管呼吸道等疾病患者尤其多。南方供暖是好事。”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则表示:“目前秦岭—淮河线是大致的‘供暖分界线’,‘一线定南北’有不严谨之处,但是如果供暖要向南方扩展,下一条线又该划在哪里呢?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区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应当‘谋定而后动’,不能仓促上马。”由此可见,从需求来看,目前确实有大部分南方区域存在切实的供热需求,而问题则在于如何划定供热界限以及南方供热如何操作。
南方如何供热?
南方实行集中供暖,难!这是大多企业谈到在南方实行集中供暖的第一反应。在南方实现集中供暖首先需要政府投入相当庞大的资金,同时,南方的百姓是不是都接受这样的供暖方式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怎样进行安装和改造的工作也是整个南方供暖工程实行的难点。相对比北方完善的市政采暖基础设施,南方城市基本没有这样的资源可以利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设计规划到管网铺设,从热源建设到入户改造,这些问题都是南方城市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集中采暖究竟如何进行,现在只能说是个美好的影像。同时,目前北方地区冬季采暖大多使用燃煤方式提供热源,而南方地区煤炭资源相对更加紧缺,天然气覆盖的程度也不够普及,这也为南方地区供热采暖能源选择制造了一个新的难题。其实,从“南方地区选择什么样的供暖方式”这一问题开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南方供暖之路必定漫长而艰辛。
集中供暖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困难重重,在可操作性上也是未知数。业内泰斗吴元炜在接受《暖通空调资讯》采访时表示:“集中供暖得有个前提,大家都用才能考虑集中,否则谁搞集中谁倒霉。前提是整个小区里的住户都希望集中供暖,如果有人不同意,你搞集中供暖能行吗。这里一定要注意南北方的需求差异,北方集中供暖是生命线,南方过去没有,所以这里有个自由选择的问题。搞集中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比如小区搞集中供冷就会产生很多事,商用是另外一回事,住宅的话,老百姓就要算账,那就麻烦了。在南方,采暖是有必要的,但你必须要弄清楚对象是谁,他要不要用?”
另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焦点则是:即便城市的供热问题得以解决,乡村怎么办?在南方,条件好的城市家庭可以采用空调、地暖等方式取暖。但是,还有不少农村地区仍以煤炉木炭烤火为主,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也时有发生。两会上,有代表指出:目前,南方农村还不具备供暖条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居住分散,管道等供暖设备建造成本高,难以实现规模供暖;二是农村房屋保暖效果不好,建房的地质条件房屋构造等不利于保暖,加上潮湿空气无孔不入,目前只能依靠燃煤烤火空调等取暖。尽管,也有相对乐观的观点:长远而言,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农民集中居住程度提高供暖条件逐渐改善,农村供暖能够逐步实现。尤其是一些资源能源富集已计划建设集中供暖设施的城市,可考虑向周边人口密集居住较为集中的小城镇适当延伸。实际上,道路漫长、可操作性低毫无疑问是最为现实的问题。
竖立起一根根大烟囱,全城统一铺设管网,通联到千家万户。“一张白纸”的南方地区,供暖必须重走这条“老路”吗?或者说,南方供暖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吗?全国人大代表文花枝表示:“南方地区应科学规划,在适宜集中供暖的实施集中供暖,用‘集中供暖分户计量’来防止资源浪费。”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瞿丽雅认为:“公共供暖不等于全城‘一刀切’,部分地区可采取‘独栋式’采暖模式,供暖时间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变动。例如,南方一些地区建设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冬季,把热量从地下土壤中转移到建筑物内,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内,一个年度形成一个冷热循环。”这种观点给南方供热如何实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向,但同样在可操作性上仍需要探讨。南方供热需求明显是存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南方供热需求不是一个必须性、统一性的需求,这就很可能造成集中供暖实现不了“集中”的意义。
分户计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样的问题。分户计量可以将供暖管线由原来的串联式改为并联式,即每个家庭一个阀门,如果不使用暖气就不必交费,使用暖气就可以根据安装在供暖设备上的计量表收费,而其他居民不会因为邻居没交费而受到牵连。这种供暖方式有很多优势,可以让住户自主决定每天的采暖时间、室内温度。南方地区家庭冬季可将温度调低,而当有寒潮或雨雪天极来袭时,可以将暖气温度调到标准温度;而如果天气回暖则可将暖气阀门关闭,从而节省能源的消耗,在经济上也更为合算。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采用集中供热计量收费的措施,可节约能源20%-30%。此外,这种供暖方式还能够解决收费的难题,如果不交钱就可以停止该用户的供暖而不影响其他住户,这将方便供暖公司的收费和管理。以北京市2002年冬季开始的“集中供暖分户计量”试点小区来看,每平方米收费26元左右,与北京市集中供暖价格相当,比单独采暖的其他小区低很多。而且每个热量表前还配有一个闭锁阀,若住户拖欠供暖费时物业公司可以将这一住户的供热管道强行单独关闭。建设部、发改委与环保总局等部门已于2003年联合出台了指导意见,目前已将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山东河南等15个省作为开展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以点带面的在全国推行以集中供热分户计量为主要方式的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不过分户计量的问题在于,如果统筹一个小区的供热需求,按照整个小区的供热需求来制取暖气,而使用率很低时,富余的热量就是对能源的浪费。此外,分户计量在北方试点的过程中尚有种种问题,目前还不足以进行大规模推广。
南方供热撬动市场?
南方供热很难一刀切,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而运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实现南方供热或将成为大势所趋。而这也将给暖通空调行业中的生产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南方供热拉动市场点,不光是采暖问题。夏天要制冷,冬天要供热,企业要能做到一机多用,而不能搞两套设备。热泵受欢迎也是这么来的,现在很多企业还把供热水功能加了进来,等于是一机三用。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先要在理念上认清发展方向,然后再从技术上去做准备,最终形成可靠的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受到用户的欢迎。”吴元炜告诉《暖通空调资讯》,“为什么多联机发展的快,因为多联机灵活,而且是两用的,这就是多联机在华东用的多的原因。技术是要根据需求去选的,不是固定的一层不变的,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做法,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个模式套过去。南方供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你要考虑与他的使用情况相关,跟他的环境、经济等等方面相关。产品需要适销对路,不能什么东西都拿来用。不是说有的产品不能用,要看他的空间大不大。现在没有定南方一定要供热,采暖一定要按采暖期走,比如平均温度低于多少要供暖,大面积大范围的普及肯定还有个较长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各个地方去试验,采用各种方式,然后拿出结果。考量各种方式分别要花费多少资金,花费多少能源,然后再看政府能不能有补贴,把这些方面都结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南方供热还没提上日程,不过提了总比没提的好。”
目前,南方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通过空调、地暖等等方式去实现采暖,因此,在庞大的供热需求下,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了对南方市场的追逐、包括壁挂炉生产企业、地暖生产企业、热泵生产企业等等。此外,一些房产开发商也将南方的供热需求与房产开发的理念相结合,比如朗诗地产所推广的恒温概念,就是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来满足冬季的采暖需求。这恰好给暖通空调企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可行之道。
国内外众多暖通空调企业都在低温热泵领域进行了漫长的探索和研发,而低温热泵真正用于满足北方采暖需求的屈指可数,其主要原因是在较为恶劣的低温工况下,低温热泵产品的不稳定使得市场还很难真正接受这类产品。另一方面,北方市场尽管存在更庞大的采暖需求,但基本都得以通过集中供热来满足。因此,低温热泵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都存有较大的阻力。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类似近年来刚刚推向市场的离心热泵、吸收式热泵等等产品上,甚至也包括曾经在北方市场红极一时的地源热泵产品。
南方供热的话题被广泛而又热烈的讨论,至少证明了南方供热市场的庞大和需求的真实存在,这可能是一个被热泵产品所忽视的,却有真正具有潜力的市场。要知道,热泵北伐、热泵进入长江以北,这些看似找到了准确定位的市场行为至今已被证实并不成功,热泵替代集中供暖至少在眼下还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换一种思维,热泵企业转向南方市场,结果会是怎样?南方供热的话题已经成为一根导火线,不仅唤醒或者说激发了南方供热的需求,更有可能引导政策的支持,这个趋势或许会随着南方供热话题的升温及不断深入人心而愈发明显。另一方面,热泵产品一旦被应用于长江流域,显而易见的是,热泵产品的效率会被更多的体现,相较于传统的采暖方式,热泵产品的节能优势和环保优势也尤为突出。这或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机会。
责任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