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住宅遭遇寒冬没有供暖倍受煎熬
1月10日晚间,合肥气温降至零下。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某小区102室,初到合肥的东北汉子甘正东,在家里不管是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穿着羽绒 服,这让原本就发福的他看起来更加臃肿。 “这合肥的冬天咋这么冷呢? ”甘先生跺着脚说,在屋外穿多少衣服,在家里就得穿多少。 “南方的湿冷感觉刺骨、钻心,这滋味比北方同样温度下的天气要难熬。 ”
在合肥本地居民田女士家里,记者看到客厅1台立式落地空调,两间卧室各一个壁挂式空调;此外还有电暖气和热水袋。 “从冰冷的室外回到同样冰冷的家中,羽绒外衣不敢脱。即使打开空调、电暖气,也得等很久才暖和。 ”田女士表示,客厅空调只有特别冷或者来客人的时候才开;考虑省电和健康,卧室空调只是睡前开,早上醒来时手脚发凉;连续雨雪天气时,洗澡和起床都是在考 验耐力。“为何北方人家有暖气,时时如春,政府有补贴;南方人就得忍着、或者自己想办法? ”有居民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省属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隔热、保温要求比较高,民用建筑的制冷、采暖需求逐年上升。而目前,我省既有的建筑总量超过了15亿平方米,据测算,这15亿平 方米的建筑总能耗大约在2200万吨标准煤以上,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四分之一。民用建筑占建筑总量相当大的份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供热方式已屡遭 诟病。如何既做好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提升建筑用能效率,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又提高建筑室内舒适性,有效改变夏季过热、冬季过冷的状况,更好地惠及民生,考 验着政府相关部门的智慧。在这种背景下,《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应时出台,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力求做到节能与惠民的统一。
“科学家园”温暖如春“地源热泵”大显身手
位于合肥市蜀山区湖光路上的科学家园,是个普通的住宅小区。来到居民王业云的家中,温暖如春。在小区内转了一圈,住宅楼外墙看不到空调外机的痕 迹,其在建筑节能上“有自己的一套”。在小区地下深井内,巨型U型管正有序运作,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网和送风口,将地下的热量送出,温暖小区内1350户家 庭和一所幼儿园。
“小区这套供暖系统叫‘地源热泵’。不论冬夏,地下100米的温度是恒定的16度左右,系统工作正是利用了浅层地能这种可再生能源。 ”该系统监理工程师何小勇说,此前曾做过一个测算,小区如果全部用空调供暖或供冷,每天要用电7000多度!而居民不只享受到“省电”的好处。 “用空调‘太干’,现在家里空气湿度合适,人感觉很舒爽。 ”王业云说。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体量会越来越大,人们对供暖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和建筑总能耗趋于增加。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强制执行,既有建筑逐步实行节能改造,同时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 ”谈及住宅“保暖”举措,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和科技处处长刘兰表示,实施建筑节能留下热度,推广可再生能源增加热度,多管齐下,降低建筑能耗增长 速度,提高建筑用能利用效率,让百姓冬天感觉更温暖。 目前,全省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率已达到100%、实际执行率已超过98%,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速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近1.5亿平方米,浅层地能也 得到了大力推广。在科学家园小区,“地源热泵”冬季供暖4个月,夏季制冷4个月。除掉政府相关补贴,每户每平方米全年的采暖采冷收费仅18.5元。王业云 说,这比使用市政集中供暖更合算。
公共建筑民用住宅太阳能“增暖”很划算
来到淮北市南黎路与鹰山路交汇处的淮矿科技大厦,外表看上去同许多大楼并无多大差别,却有着系统的节能措施。在采暖上,该大楼不但有地源热泵的“供暖”,也有太阳能的“增暖”。
在大楼22层顶部的平台上,超过26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已安装完毕并在试运行,发电主要用于建筑物外立面亮化、公共走道照明和地下出入库 照明;太阳能集热热水系统安装已近完工,将供给大楼除饮用水以外的热水供应。“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包括太阳能、地源热泵、墙体保温和节能门窗等在内,应 用建筑节能设施使得该大楼每平方米造价增加成本70至80元左右,但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淮北市建委相关负责人测算,淮矿科技大厦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在太阳能光热系统15年寿命期、光伏系统25年寿命期内,能节约用电716.25万 度,每平方米节省145.9元,折合标准煤2578.5吨,减排二氧化碳6428.2吨。
成本大一直是南方推进供暖的一道障碍,实施新能源采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道难题。 “短期需增加投入,但长期看是很划算的! ”刘兰说,以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为例,后期节约的电费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一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在1500至3500元,相当于使用两三年 省下来的电费。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全面推行,以及政府激励措施的实施,将极大地推进建筑节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成本将逐步降低。 我省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其应用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新施行的节能办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应当利用 不少于1种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优先选择太阳能、浅层地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 热水供应等;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技术设计,并按照技术标准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记者吴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