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适应空调风 苦寻巧结地暖缘
2009年,陈康生在江苏常州天目湖附近购买了一套面积为260平方米的民用商品房。由于常州气候夏热冬冷且相对湿度较高,他与妻子又都不适应用空调采暖和制冷,因此采用什么样舒适的方式进行制冷和采暖成为摆在陈康生面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陈康生先后找了6家暖通公司做设计,结果没有一家公司的设计中没有“空调风”,而且能耗都大得惊人。
不能有“空调风”,能耗还要低,有什么方式能解决家庭的采暖与制冷需求呢?陈康生开始上网查找各种采暖与制冷的方式。地暖、毛细管、新风、太阳能、地源热泵……这些“新名词”的出现勾起了天生爱钻研的陈康生的兴趣。或许通过辐射供暖供冷可以替代使用空调的方式,而且更加舒适节能。
陈康生立即向暖通设计人员咨询,暖通人员表示,由于辐射供冷容易产生结露,因此建议他冬季用地暖系统取暖,夏季采用中央空调制冷。“如果结露问题解决了,夏天不就可以用辐射供冷了嘛。”陈康生心想。但是如何解决结露问题呢?对暖通行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陈康生来说,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学习相关知识,陈康生开始从零学起。在参加国际地源热泵协会第三期培训班期间,陈康生向授课老师请教了相关问题。授课老师指出,欧洲一些地区用18摄氏度的进水温度可以避免冷凝。“较高的进水温度可以避免冷凝。”这一观点让陈康生豁然开朗。为此,陈康生从2010年开始整理气象资料,确定常州避免产生冷凝的最低进水温度值。但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地暖管网系统进水温度较高,虽然冷凝可以避免,但是进回水的温差很小,制冷量不够。
从零学起铺地暖 自力更生建“暖”巢
时间到了2010年4月,制冷量不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陈康生又一次打开了学习过的教材,“冲洗流速”、“汇管变径”这些专业名词一度让陈康盛迷惑不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来讲这个部分呢?热交换量与水的流量有关,怎么控制水的流量呢?管网中流动水的流量、压损、温度及流动状况怎么掌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2010年4月20日,陈康生在英文网站上搜索时发现一个词组“精确水力”,他想:或许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后来,陈康生搜索了与“精确水力”有关的大量国外论文,还让身在美国的女儿给他寄来了权威的工具书籍。陈康生找到了问题症结后,毅然停下所有工作,开始潜心钻研。他前后下载了约200篇英文论文。时间不够用,他就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研究论文。经过6个多月的“魔鬼式学习”,陈康生终于把“精确水力”的原理和技术问题弄明白了。然而辐射供暖供冷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不仅包含系统的冷热源生产、水力配送和热交换,还涉及气象条件、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水力设计、管道、设备零部件等一系列环节,要想弄清楚这些具体细节并进行实际设计,工作量非常大。从2009年到2011年,陈康生足足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最终的系统原理图和设计方案。
好的设计需要好的施工与之配合,在完成产品采购后,陈康生凭借自己多年当工人和工程师的经历,亲自带领各个工种的人员完成了系统的组装与安装工作。经过了1年的时间,陈康生亲自参与设计、选型、采购、装修和安装的低温差水力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于2012年9月完成了系统安装调试。该系统进行制冷试运转过程中,循环系统静音、供冷各区辐射结构表面温度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该系统优越的节能性使得其在当年的地暖施工日记大赛上荣获了“业主赛”一等奖的桂冠。如今经过两个采暖季之后,其供暖系统整体运行良好。据陈康生介绍,该系统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冬季供暖时每月1平方米采暖面积的燃气消耗量为1.5立方米,夏季制冷时每月1平方米的耗电量大约为3度。由于该系统整体运行非常节能,“虽然我们在常州家里住的时间不长,但这套系统我们一直开着。”陈康生介绍说。
据了解,自力更生建造舒适家的经历,使得陈康生从一个地暖行业的门外汉转变为地暖行业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参与者。陈康生在自己家里取暖制冷的理论设计与实际运行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种以浅层地源为冷源的低温差水力系统》和《一种中深地层封闭循环热交换系统》两个发明专利,并且自主编制了《低温差水力辐射供暖供冷设计和安装标准》 企业标准 。据介绍,陈康生目前正在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为共同打造超低能耗、接近零排放的供暖、供冷居住小区,向“零能耗建筑”的目标迈进。
[编辑: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