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的集中供暖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展的,烟台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集中供暖。从1992年烟台市热力公司开启集中供暖序幕,至今烟台市区各大主要供热公司在各自的行政区划内各司其职,通过主管网建设、管网升级改造及提升客服水平保证供暖质量,为港城“暖冬”做出自己的努力。
“刚开始那会儿也没见多暖和,但家里明显干净多了。那会儿大伙也不清楚集中供暖的概念,只觉得不用自己生炉子就是挺美的事儿。”
——家住幸福的市民刘梅
“按照电厂的情况,只能提供500兆瓦的供热能力,这就是500供热公司名称的来由。”
——500供热公司总经理慕志祥
“从17小时供暖到24小时供暖,市民看到好处自然接受起来就容易了。”
——500供热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志强
小煤炉供暖家里热了脸也黑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方职工过冬取暖都靠煤炭。由于当年“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南方则不集中供暖。不过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城市集中供暖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依靠土暖和小锅炉供暖仍是当时的主流。
与如今一到冬天交上钱就能享受干净、安全的集中供暖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老人的记忆中,供暖都和“黑脸”相关。好不容易生着了炉子,家里也熏得一片黑。与此同时,一些效益较好的单位也尝试在家属楼内或附近小区自建小锅炉进行区域供暖。
今年已经67岁的姜先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刚搬到烟台,还没到冬天就得赶紧想办法多买煤。每次生炉子都烟熏火燎的,常常会听说周围哪家因为生炉子晚上煤气中毒的事,为保障安全,每晚都得小心翼翼地让窗户留个缝。一个冬天下来,省着用差不多也得烧掉1吨多煤。
土暖盛行之外,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也利用自身资源,在家属楼内或附近小区自建小锅炉进行区域供暖。
“我们楼下就有小锅炉负责供暖。”家住白石村的陈先生回忆说。
[编辑:王雨晴]